乳业拉响第三次危机预警_乳品专题_产业经济
专业人士提醒:相对过剩的中国乳业存在过热迹象,应谨防第三次行业发展危机的出现
4月中旬,国内十多家大型乳业的负责人在北京聚会。会议的主题虽然是WTO与中国乳业,但一个现象引起了与会者共同的关注与焦虑:今年春节期间,在成都、南京等地发生了“倒奶事件”——华西乳业每天将从农户手中收过来的牛奶倒入下水道;南京市的一些养牛户将遭奶站拒收的牛奶倒入鱼塘。
与这一事件相悖的情形是:我国去年原奶的产量为1040万吨,平均到每个人头上还不到8公斤,与世界人均数90多公斤仍有着天壤之别。
“局部存在牛奶过剩和市场潜力的巨大,这一矛盾的背后,可能蕴育着奶业的又一次危机。”济南佳宝乳业总经理孙作刚告诉。而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方有生说,将潜在的巨大市场看成现实的市场,从而不顾自然规律过热发展,会带来整个乳业发展失调,甚至是又一次危机。
社会资本涌入
带来加工能力过剩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方有生告诉,现在的乳制品企业绝大多数是盈利的。虽然竞争很激烈,企业利润还保持在5%-8%。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介绍,我国目前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乳制品企业380多家。而业内人士表示,大大小小的乳品企业加起来应该在1500家以上。虽然已经是几近“遍地开花”,但这样一块“肥肉”还是少不了资本的垂涎。除了已蜂拥而至的世界奶业十强外,国内各大食品巨头和社会资本也纷纷介入。
今年2月,徐州维维集团控股了珠江三角洲最大的珠海牛奶公司,而在此前维维已经在江苏、山东、陕西奶牛落成养殖基地与跨区域兼并收购,完成从豆奶到整个乳业的进*。
在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与阳坪乳业合资组建“新阳坪”已经正式启航。新希望规划为乳业投资10亿元,拉动20-30亿元的存量资产,使乳业企业年销售额达到50-60亿元。而就在此后,成都乳品有限公司以全部净资产与四川省国有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资协议书,川国投以4000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入股,成立了华西乳业。
各地乳制品加工企业的上马,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市场的需求能力。在黑龙江,目前拥有乳品加工企业66家,全省乳品企业日加工能力达6000吨,目前实际日加工牛奶量4250吨左右,有30%的加工能力闲置。“现在国内乳制品的加工能力我们无法有准确的统计,但肯定是超过了目前市场的需求,而且是成倍的。”方有生说。
奶源争夺加剧局部过剩
乳业竞争的战火早已烧到产业链的上游—奶源。
在拥有75万头奶牛、号称我国最大奶源基地的黑龙江,早已迎来了各家巨头的跑马圈地,光明、伊利、蒙牛、娃哈哈、圣元、奥利松等,跨国公司瑞士雀巢、日本森永、意大利帕玛拉特等都先后进入。截至目前,跨国公司和省外企业所控制的鲜奶资源已占到全省的1/3左右。他们在黑龙江投资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乳品生产基地,通过合资、收购、租赁、委托加工等多种形式,间接控制当地奶源。
上海光明乳业早在6年前,就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富裕县等地,通过合资建厂的方式进行奶源基地的全国性布局,提出在光明原有20万吨奶源的基础上,在中国北方地区再建20万吨奶源基地。至去年年底这一布局基本完成。
伊利集团不仅在内蒙古与奶农建立“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范奶源基地,还在上海和北京的郊区寻找新基地;北京三元公司一方面在呼伦贝尔建立2个奶源基地,另一方面到深圳、厦门、福州等地寻找合作者;河北三鹿集团则南下广州……
方有生说,之所以出现激烈争夺奶源的情形,原因在于我国奶牛资源的严重不足。到去年底全国奶牛数大约为500万头,其中良种牛仅能占到一半左右,人均占有奶牛资源少,生产水平低。
在奶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对奶源的盲目、无序争夺,使得奶牛养殖的市场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于是局部出现了结构性过剩,比如,在“倒奶事件”发生地南京,近几年来,由于该市郊县奶牛生产失控,牛群增长过猛达2万余头,导致产销失衡、奶源过剩。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乳业市场还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状态。而这种状态犹如一把“三棱刀”,可能使生产企业、奶牛养殖户和消费者同时受到伤害。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倒奶事件”还可能发生,甚至将导致养殖、生产、消费的负面互动和恶性循环。
第三次危机预警?
方有生告诉,中国乳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两次较大的行业危机,似乎形成了一个怪圈,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
第一次危机是在1993年。那时奶粉积压,企业不愿开工生产,很多奶牛养殖户不得不忍痛杀牛,而我国牛奶总产量由1992年的503万吨下降为498.7万吨,出现了连续13年增长后的首次负增长。后来国家放开了牛奶价格,问题得到了缓解。
第二次危机的出现是在1997年。当时的主要原因是国外奶粉通过正常或者走私的渠道大量涌入,对国产奶粉造成巨大冲击,整个行业效益滑坡了6.2%。
自1997年后,中国进行了大量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改造,整个企业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时期。在原奶生产、乳品加工、奶制品消费这三项反映奶业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方有生说,现在乳业确实存在盲目过热的情形,有出现第三次危机的可能。现在出现相对过剩,问题可能就在对市场判断的失误,“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但并不等于实际的市场。”1998年以来,中国的乳制品消费突飞猛进地增长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两三年内就增长了20%-30%。而这种增长是这几年经过加大乳业宣传力度所致,现在已经出现了理性回落。而对于中国的农村,从1990到2000年,肉、蛋、奶都大幅增加,乳业消费从人均1.08千克下降为0.96千克。这表明,短时期内农村家庭对奶品的消费量不会有大的增加。
而对于奶业市场的错误判断,使得很多地方出现了全国性的“购牛热”,造成牛价飙升,由正常情况下的8000多元一头上升到最高1.5万元一头,而且很难买到。一些地方甚至要从国外大批购进奶牛,搞起“超常规发展”。在宁夏,有个县城就搞起了40多家牛奶加工企业。
专家表示,我国牛奶加工厂规模偏小,即便是在国内排前十名的牛奶加工企业,其日加工处理能力也只有几百吨,与国外1000吨、2000吨的处理能力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如果仅仅拼命扩张而不顾市场需求,就会陷入误区,中国彩电业已经是前车之鉴。而扩大规模不仅要加强奶源建设,还要经过行业内部整合,通过兼并、控股、收购等手段,形成大的品牌,才具备与市场上的国外品牌相抗衡的能力。( 华中炜 通讯员 谢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