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
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间接传播很少。
易感性: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体免疫力,极少发病。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触传染源还可发病。开展广泛预防接种后,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0-14天。严重感染或输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动免疫或接种疫苗者,可长达3-4周。
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
前驱期: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咳嗽逐日加重。婴儿可伴有呕吐腹泻。起病2-3天第一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微隆起,周围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柯氏斑);此征有早期诊断价值,随后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及唇龈等处,粘膜斑多数在出疹后1-2天完全消失,下睑缘可见充血的红线。
出疹期:于第四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
本期全身中*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抽搐。面部浮肿,皮疹,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舌乳头红肿,咽部肿痛,咳嗽加重,声音嘶哑,呼吸急促,胸部X线检查,可见轻重不等的较广泛的肺部浸润病变。肺部体征,除重症病人肺部闻有细湿罗音外,多为阴性。该期病人肝脾可肿大,婴幼儿易伴腹泻稀水样便,粪检含有少许脓细胞。
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躯干为多,1-2周退净。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治疗方法
1.呼吸道隔离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
2.保持室内温暖及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