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90%以上的真菌病属浅部真菌病,真菌只侵犯表、角质层、毛发和甲板。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的称深部真菌病。
头癣
主要致病菌: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其他菌:许兰毛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
体股癣
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紫色毛癣菌
手足癣
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
甲真菌病
酵母菌(念珠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
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其病原菌可分为:角层癣菌、皮肤癣菌
角层癣菌
角层癣菌: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而不破坏毛发结构的致病真菌可谓之角层癣菌。此类癣菌又分两型,即角层型和毛发型。
角层:花斑癣菌、红癣(纤细棒状杆菌),掌黑癣菌(曼逊枝孢霉菌)及威尼克外瓶霉菌;
毛发型:腋毛癣菌(微小棒状杆菌)、毛结节菌病(黑色毛结节菌和白色毛结节菌)。
由于角层癣菌是寄生于人体组织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即使有也极轻微。
角层癣菌主要病原菌: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亚洲型毛结节菌(何德毛结节菌)、欧洲型毛结节菌(白吉利毛孢子菌(Trichosporonbeigelii)
花斑糠疹旧称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由马拉色菌(又称糠秕马拉色菌/糠秕孢子菌)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本病呈慢性,有轻度的炎症,通常无自觉症状。损害特征为散在或融合的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上有糠秕状的脱屑,好发于胸部,背部,上臂,腋下,有时也波及面部。
马拉色菌马拉色菌属目前分为17个种。常引起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folliculitis)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临床表现皮损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4mm,有光泽,周围可有红晕,好发于胸背、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本病病源为马拉色菌,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存在这种真菌,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发病原因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真菌,在皮肤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况下,该真菌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以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皮肤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一个原因。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症阳性。皮肤较油腻。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痕疙瘩。
检验方法,在表面皮屑直接采用透明胶带在患处粘取标本经真菌荧光染色处理,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成簇、壁厚的圆形孢子和香蕉形或’S‘形短菌丝。孢子呈卵形、圆形或球形,形似“手雷”,有时可长出菌丝。
图马拉色菌x形态特征香蕉型或S型的菌丝荧光染色
常见的马拉色菌种有:糠秕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等。那它们在显微镜镜下是怎么样的形态如何?
图糠秕马拉色菌x
图球形马拉色菌x
图合轴马拉色菌x
图钝形马拉色菌x
参考文献
王瑞礼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吴绍熙现代医学真菌检验手册(第二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陈东科孙长贵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体癣和股癣诊疗指南(修订版)
中国头癣诊断和治疗指南(修订版)手癣和足癣诊疗指南(修订版)英国甲真菌病管理指南解读(年版)皮肤科医学真菌实验室之——工作注意事项(一)皮肤科医学真菌实验室之——浅表真菌临床取材(二)点击→南京黎明生物产品介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