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糠疹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掌跖脓疱病怎么治最新进展来了
TUhjnbcbe - 2021/3/18 21:27:00
对于PPP的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评估疗效和耐受性。

掌跖脓疱病(Palmoplantarpustulosis,PPP)是一种罕见、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累及手掌和/或足底,主要特征为无菌性脓疱。PPP具有银屑病所不具有的遗传、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征,因此,它可视为银屑病的一种亚型或另一种独立的疾病。

PPP治疗挑战性极大,方案包括局部、全身治疗。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也没有可根治的药物。

本文就EgídioFritas博士在ClinCosmtInvstigDrmatol刊登的综述归纳总结PPP的疾病特征(尤其是发病机制)及治疗。

1

发病机制

1.1表皮内汗腺导管

人表皮内汗腺导管是一种免疫活性结构,在皮肤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表皮内汗管在PPP的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些研究指出,PPP的炎症过程始于肢端汗液,随后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胆碱能系统负责调节汗腺的功能,乙酰胆碱(Ach)是调控汗液分泌的主要因子。乙酰胆碱能受体有两种类型:N样受体(nAchR)和M样受体(mAchR)。乙酰胆碱的水平受乙酰胆碱烟碱转移酶控制。研究表明,胆碱能系统与炎症过程有关,在PPP患者皮肤中酶的表达水平有所改变:乙酰胆碱酯酶、乙酰胆碱转移酶和烟碱乙酰胆碱受体。

由于PPP患者的表皮内汗管下层有大量酯酶,当酯酶分解神经递质时,Ach水平降低,而尼古丁在没有乙酰胆碱的情况下可与nAchR结合,nAchR与尼古丁结合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聚集,从而形成表皮脓疱。

此外,尼古丁同时可影响汗腺附近的角质形成细胞,导致汗管上皮角化过度。事实上,尼古丁似乎还可改变汗液中抗原的表达,从而吸引朗格汉斯细胞,并刺激其产生IL-17。

1.2IL-17/23通路

PPP涉及的免疫过程导致大量粒细胞积聚于汗管周围,细胞因子在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银屑病一样,PPP患者血液中促炎性白细胞介素水平(如TNF-α、IL-22、IL-17和IFN-γ)水平明显增加。然而,银屑病和PPP产生的白细胞介素存在差异。在银屑病皮损中,Th17淋巴细胞(IL-17、IL-12和IL-23)产生大量细胞因子,而在PPP中,仅有IL-17的表达显著增加,而IL-23和IL-12没有升高。表皮中IL-17的升高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产生IL-6,激活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趋化粒细胞移行至表皮,导致脓疱的形成。

因此IL-6在脓疱的形成中起着直接作用,它刺激急性期蛋白的产生,导致T、B细胞活为成熟细胞、Th17淋巴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活化。

此外,IL-6还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趋化因子,例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IL-8,并导致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黏附分子,导致粒细胞迁移增加,从而形成脓疱。所以,IL-6是PPP治疗的新靶点。

1.3IL-8/IL-36通路

IL-36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它通过激活树突状细胞来发挥作用,树突状细胞可以促进银屑病的关键角色Th17细胞的分化。由Th17细胞产生的IL-17也可增加IL-36的表达,创造一个驱动炎症和疾病的反馈循环。

这一机制可以解释银屑病的有趣现象:Th17局部激活导致Th17依赖性IL-36局部过表达从而引起斑块型银屑病,而全身性激活导致更严重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PP)。

研究表明PPP患者皮损处IL-8mRNA表达上调,而LL-37可导致IL-8的上调。IL-8是一种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剂和激活剂,是诱导脓疱形成的主要因素。

IL-36γ是IL-1家族的一部分,能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产生IL-8。IL-36Ra由IL36RN编码,抑制IL-36γ的表达。PPP损伤皮肤中IL-8和IL-36γmRNA及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与健康皮肤相比,PPP皮损中IL-36Ra的mRNA明显过表达,但在PPP、寻常性银屑病和健康皮肤中IL-36Ra蛋白表达无差异。IL-8和IL-36γ也与脓疱形成过程中的汗液有关。阻断IL-36通路已成为PPP治疗的新靶点,针对IL-36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1.4载脂蛋白

Wolk等报道了脓疱评分与载脂蛋白2水平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他研究有发现,PPP患者体内存在受IL-1β调节的载脂蛋白2升高。而载脂蛋白在PPP中的所发挥的作用究竟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

2

临床表现

PPP临床表现为对称性手掌和足底处无菌性脓疱(部分患者可累及手足掌缘)(图1),具有慢性-复发-缓解的临床过程。无菌性脓疱通常在几天内干涸,可看到鳞屑及裂隙。皮疹严重时,特别是伴有皴裂,可影响站立、运动等日常活动。

图1.典型PPP的临床表现,掌跖部位红斑基础上的密集脓疱、鳞屑、脓皮、裂隙(来自参考文献)

约有42.1%的患者出现指甲改变,在一项对日本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最常见的甲改变是甲分离、甲凹陷、和甲营养不良。

根据这些临床表现,PPP的鉴别诊断包括: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毛发红糠疹、汗疱疹、连续性肢端皮炎和真菌感染等疾病。

3

诱因

根据目前对PPP发病机制的研究,吸烟和上呼吸道感染是PPP的主要诱因,环境、遗传和免疫因素似乎在疾病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4

治疗

PPP的治疗极具有挑战性,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及全身治疗。尽管多年来已经尝试并使用了多种方案(其中大多数用于银屑病,但PPP的疗效较低),但目前针对PPP还没有标准治疗方案。

掌跖部位角质层较其他部位更厚是外用药疗效差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与慢性斑块型银屑病的相比,全身治疗(维甲酸、补骨脂素-紫外线A、甲氨蝶呤、环孢素和生物疗法)也相对较差。

此外,由于缺乏常规系统治疗和生物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因此无法对生物制剂的有效性进行准确评估。

下面将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势进行比较。

4.1外用药

即便存在角质层、透明层的物理障碍,目前来看,外用药仍是治疗PPP的一线用药,经典药物诸如皮质类固醇类、维甲酸类、维生素D衍生物、角质促成剂以及润肤剂等仍可使用。也有报道称1%他克莫司软膏每日两次可缓解临床症状。

最近有一些新药正在进行临床实验,如第3代头孢菌素、马沙骨化醇(22-氧沙卡钙三醇)等,研究表明,马沙骨化醇外用有效,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瘙痒等症状,但是高钙血症、妊娠哺乳期、肝肾衰竭患者禁用。

4.2光疗

现已肯定了光疗对银屑病的疗效,包括:PUVA、UVB、PDT、准分子光疗,它们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暂时性浅表红斑、烧伤和疼痛。

4.3系统用药

对于PPP的系统用药,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疗效,可选药物有维A酸类、环孢素、甲氨蝶呤、四环素、羟基脲、秋水仙碱和伊曲康唑等。使用最多且最被认可的是阿维A。

光疗及系统用药与银屑病的治疗类似,这里不再赘述,详情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掌跖脓疱病怎么治最新进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