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前面谈到《伤寒论》中很多的变证、兼证和坏证,我们只有从合病和并病的这种观点去看待它,才能够真正把这些坏证、兼证和变证拉入到六经的框架里面。今天继续跟大家分享欧阳老师对合病、并病的理解。
六经与八纲(六)《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这个本来是太阳病,但是经过不恰当误治,又下又发汗,下之伤阴,发汗伤阴又伤阳,出现白天很烦躁,晚上反而很安静。晚上安静不是病情变好了,是病情变重的征象。因为晚上阳气由阳入阴才能睡觉,此时阳的抵抗力更弱了。张仲景就开始思考,这个状态到底是个什么证呢?首先无表证,说明他已经没有太阳病的特点了,不属于太阳了。不呕,排除了少阳,不渴,排除了阳明。三阳都排除了,到哪里去了?肯定是入阴了。张仲景明确告诉大家,这个时候用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治什么?就是治疗这种少阴阳衰的这么一个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由太阳转属到少阴去了。这个时候的太阳病因为误治以后出现的坏证,我们还一直把它叫太阳坏证吗?我们应该把它叫什么病?叫少阴病。虽然它这个时候不是一个合病、并病,但是它已转属少阴去了,属于一个转属病。
还有,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发汗以后身疼痛,身疼痛说明太阳表证没有解,解了就不会身疼痛了。但是表证未解,应该是脉浮、浮弱、浮缓或者是浮紧,这里是脉沉迟。脉沉迟反应一个什么状态?脉沉主里,迟呢?血少为迟。发汗太过,致阴血不足,已经入里了。那入里入到哪里去了?张仲景告诉大家,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芍药、生姜,增加胃液,振奋胃气;人参三两益气养阴,扶助人的正气;桂枝汤和营解表。所以这个时候也是一个太阳病经过不恰当的治疗出现的变证。这个变证,我们还叫太阳变证吗?我们所有的主流教材里面都把它称为太阳变证。太阳变证这是一个什么病?它是太阳病吗?很多又说它脉沉迟不是太阳病,叫太阳变证。太阳变证用六经来解释,给它定个名,到底是个什么病?你不能老叫太阳变证。如果你老叫太阳变证,那么多太阳变证,它们之间就没有差别了。
我们看63条,“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此误治后出现的一个什么状态?张仲景没说,他说用麻杏石甘汤主之,这也是个太阳变证,那么麻杏石甘汤也是个太阳变证。
还有71条,“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出现了五苓散证,也是个太阳变证。
这三条都是太阳变证,如果我们辨证只辨证到这个地步,我们是没法处方的。为什么?张仲景处方都不同,分别用新加汤、麻杏石甘汤、五苓散治疗。它是太阳病吗?不是。它是什么病?实际上我个人认为都是经过不恰当的治疗后引起的一个合病,或者并病。如果证候先后次第出现则可以称为并病,如果是同时出现则称为合病。
所以,新加汤实际上是太阳、太阴并病,太阳病还没罢,太阴的病证出现了,脉沉迟,所以这个时候用新加汤。麻杏石甘汤是太阳、阳明并病,经过发汗以后,汗出而喘,无大热。汗出而喘,发汗以后汗出,似乎表解了,但是还有喘,邪还在上。无大热,不等于体温不高,古人讲的大热、发热,他没有体温表,我们现在老是拿这个体温表来推测古人,古人没有体温表的,所以古人有时候说无大热不等于说体温不高。我们用麻杏石甘汤一样治39度的高烧,这里的无大热是说没有阳明病那样的大热,那种蒸蒸汗出发热的大热。但是它既不像太阳病又不像阳明病,它是个什么状态啊?它就是因为太阳病经过不恰当的治疗以后,发汗但是病没有解决,出现太阳阳明并病的一个状态,只有这样才好理解麻杏石甘汤。它为什么能够在六经里面得到解决?你永远把麻杏石甘汤当成一个变证,麻杏石甘汤治太阳病吗?不是。治太阳变证?不好说。
五苓散也是一样的,发汗后,大汗出。大汗出以后病没有解决,出现胃中干,微热消渴,小便不利,特别是小便不利,但是脉还是浮。脉浮说明表还没解,说明这个热还在外面,表热。但是表热我们为什么不用解表的方法?解表散其热呢?因为这个患者他本身就有水饮,但是不恰当的发汗以后,不但没有解决这个表证,而且激动里面的水饮,导致水热互结的状态。水热互结状态以后,导致水饮不去,小便不利。这个时候,单解表是不能解决这个病,必须利其小便,所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取用桂枝解表,同时加上利小便的药,茯苓、泽泻,还有白术护中焦健脾。
所以这些条文我们在学《伤寒论》教材的时候,永远把它放在太阳病篇解释,并列为太阳病变证,没有具体告诉大家属于六经的什么病。而我这里可以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样实际上是太阳、阳明并病或太阳、太阴并病,都在六经里面解决了,病情辨来辨去都在六经里面辨,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古人说的“六经钤百病”的观点。所以这就是我们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对临床有非常大的好处,可以直接指导临床。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两个条文的理解,如果大家理解透了,那么对《伤寒论》的很多条文都能够迎刃而解。
大家来看这个条文条和条,它冠之以阳明病,这就非常复杂了。“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很多的医家都这么解释,叫阳明表证。六经都有表证,我们去看刘渡舟的书的话,六经都有表里寒热虚实。在我的书的绪论里面讲得更详细,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我那本书的绪论,详细的分析了刘渡舟关于六经的观点。他把六经都分了表里寒热虚实,如果这么理解的话,太复杂了,太不切合临床实践,而且非常地令人头疼。
为什么呢?我们看这些条文。“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阳明病,汗出多,这个大家能够理解,阳明病本来就汗出多,不恶寒反恶热,所以汗出多。但是脉迟,脉迟在阳明病中有出现的机会,比如大承气汤,我们讲了胃中燥屎压迫脉道出现脉迟,但是这里面的脉迟,它没有承气汤的典型特征,在这里面的话,汗出多,脉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伤了津液,营阴不足。关键是它还有微恶寒,所以张仲景告诉大家表未解也,表证没有解。既表证没解,那就是太阳。但是这个病你看是阳明病还是太阳病?他冠之以阳明病,那应该是阳明病,怎么会是太阳病呢?但是张仲景又说表未解,而且告诉大家这个可以用桂枝汤来解决。
我们先把阳明病这个东西遮住,我们单看患者的临床症状,因为一个病人来看医生的时候,他绝对不会举个牌子“阳明病”来看医生。那他进来表现的是症状,那我们就看脉迟、汗出多、微恶寒,那一个“汗出多,微恶寒,脉迟”的患者进来的时候,那当时他肯定还伴有发热,发热、汗出多,微恶寒,一摸脉,脉迟,这种脉迟的话,张仲景可能只是点出来他的一个主要特点,很可能这个脉绝对不是有力的,因为如果有力还会脉迟吗?脉肯定是一个偏弱的脉。好了,那医生就在琢磨,这不就是桂枝汤证吗?
为什么呢?桂枝汤不就是第一解表、第二和营,里面的姜枣草不就是增加胃液、增加营阴,增加发汗的资源。桂枝汤本身就是营阴不足,我们增加了发汗的资源,再加桂枝一解表,用生姜以解表,使发汗有源,有源头以发汗,把这邪气排出去。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应该能够开出一个恰当的桂枝汤出来。那我们就问他,医生你开个桂枝汤,那这个病人是个什么病?太阳表虚证。但是张仲景在这里说是阳明病。那我们怎么理解?实际上的话,如果是这样的一个病人来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开出一个恰当的桂枝汤,而且我们都会判断他是一个太阳表虚证,而不会讲他是一个阳明病。
之所以张仲景在这里冠之以阳明病,绝对不是因为他一定就是阳明病。而是因为阳明病经过不恰当的治疗以后,出现的脉迟、汗出多、微恶寒的表现。这个时候他已经转属到桂枝汤的这个状态了。病人有一些阳明病的症候,像汗出多。但是呢,他更多的表现是桂枝汤的太阳表现。张仲景在这里冠之以阳明病,只是告诉大家要提高警惕。这个情况下看上去有一些像阳明病,但实际上特别是汗出多,以为像个阳明病,又是发烧又是汗出多,像个阳明病,如果医生问诊不仔细的话,这种微恶寒没有问到的话,很可能就给他一个白虎汤或者一个白虎加人参汤。实际上这是错的,张仲景告诉他这是错的,实际上他更多的是太阳。
第二条也是,“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已,宜麻*汤。”绝对也不是说是一个阳明表证,他之所以冠之以阳明病,也是说这个病人他本来是一个伤寒表实证,主要表现为伤寒表实证,但是他已经出现了一些阳明的外证,但是,更多的证据支持,他还需要发汗,因为临床上病人得病他绝对不会按教材得。张仲景把它分为六经,那么病人得病他绝对不会老老实实按照六经来得,他总是混杂在一起。
我们人为的划分,有明显的界限,病人得病是连续性的。2和3之间看来是有很明显的界限,要么就是2,要么就是3,实际上再细分的话有2.1、2.2、2.3;2.1和2.2之间还有2.11、2.12、2.13,你不停的再细分下去他都有连续性的东西在里面,那么我们为了认识客观疾病,人为的把他划分了一个泾渭分明的界限,但是病人很多时候,来的时候他的界限并不分明,我们就必须考虑到以谁为主、以谁为最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病人这个时候他表现的无汗而喘、脉浮,实际上是最突出、最需要解决的。即使他已经出现了一些阳明证的外证,但还是先要用发汗的方法去解决他。所以张仲景告诉大家还是要用麻*汤。这个时候这2个条文我们不妨把他称之为太阳阳明合病或者说是并病。因为疾病发生的时候他是一个动态连续性的东西,当他来看医生的时候,医生用六经的框架去考虑他的时候,先解决什么,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哪个为急、哪个为缓,你要有一个策略。张仲景就是告诉大家这个策略,在这个时候要用桂枝汤来解决,在这个时候要用麻*汤来解决,绝对不是看到了阳明病马上要用阳明病的方法,用白虎汤、承气汤来解决,不是这样的。
特别在太阳篇上篇最后的条文30条:“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看着像桂枝汤,为什么用桂枝汤没效呢?因为病情很复杂,混杂在一起,所以看上去有阳明病,并不是说一定要治阳明病。这个都是可以用合病和并病的概念来解释会更加的完美和容易理解。如果一定要冠之以一个阳明表证,自己又说阳明病是一个里实热证,然后它又有一个表证,你就很难理解。(未完待续)
整理:田凤杰柏彩宝张庆红赖月红曾楚欣钟成
校对:刘美方*楠
本文根据欧阳卫权老师年4月香港讲课整理,感谢欧阳卫权经方工作室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
前文链接: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4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5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6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7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8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9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0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1
欧阳卫权简介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医院青年名中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委。
师承“国医大师”李振华、禤国维、“古中医流派”李可等著名老中医。学术上主张回归中医传统,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坚持纯中医道路。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擅长疾病:
皮肤病:痤疮、带状疱疹神经痛、荨麻疹、血管炎、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白癜风、扁平疣、激素依赖性皮炎、斑秃、结节性痒疹、丹*、*褐斑、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紫癜、生殖器疱疹、毛发红糠疹等;
常见内科疾病:失眠、慢性鼻炎、慢性胃炎、腹泻、心悸、头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口腔溃疡等。
其他:小儿发热、咳嗽、肺炎、哮喘、厌食、消化不良、夜啼、遗尿等;痹证、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