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糠疹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活血化淤法在皮肤科的应用庄国康
TUhjnbcbe - 2021/3/24 13:56:00

活血化淤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庄国康

(中国医院皮肤科)

主题词活血祛淤;皮脂溢/中医药疗法;搔痒/中医药疗法;荨麻疹/中医药疗法;硬皮病;全身性/中医药疗法

在临床中,凡具有“淤血证”的皮肤疾患,均可应用“活血化淤”这一治法。近十年来,国内对“活血化淤”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活血化淤法在皮肤科的适应证也渐渐在扩大。现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供同道参考。

一、“淤血证”在皮肤科的临床表现

(一)皮损形态:

1.淤点或淤血斑:例如各种类型的紫瘫或外伤及皮肤淤斑,皮下血肿等。2.紫红色或黯红色斑:斑丘疹、丘疹、结节或斑块等,如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冻疮、酒皶鼻、扁平苔藓等病之皮损。3.各种青丝缕纹(毛细血管扩张)、青筋暴露(静脉曲张)、蟹爪纹络(蜘蛛痣)。4.肌肤甲错及皮肤赘生物等,如毛囊角化病、毛发红糠疹、鱼鳞癣,以及各种赘、瘢痕疙瘩等。5.唇色青紫,眼眶青褐,鼻头色青。6.肌肤顽痹。

(二)脉象、舌苔:淤血证脉象多沉涩无力或细数或弦。轻则可见正常脉象。舌质黯红、紫红或见淤斑。

(三)其他表现:如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少腹刺痛,经血色黑有血块,或见经期错后,血量涩少等。如伴有疼痛,痛多有定处,且按之疼痛不减者,或可触及其他肿块,均可作为辨证时参考。

二、皮肤科应用活血化淤治法的体会

笔者认为,要提高活血化淤药物的疗效,其配伍是很重要的。下面提出几种在皮肤科常用的配伍方法:

(一)活血消风法:古人认为“血行风自灭”,因而活血化淤药具有消风的功效,如再配伍祛风药物,即可加强对皮肤病的止痒效果。本法适用于皮疹暗红、脱屑、搔痒之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等。

案例:曲某某,女,45岁。脸部皮肤发红搔痒,脱屑已2-3年。近2年来前额发际,脸颊部皮肤起皮疹,发红、脱屑、搔痒,时轻时重。已闭经两年余。检查:脸部、发际可见大片暗红色皮肤浸润脱屑皮损,境界不清。脉弦细,舌质暗红,苔薄*。诊断:脂溢性皮炎。证属气血涩滞,久淤化热。治宜活血消风。方用活血消风饮。处方:紫丹参10g,降香10g,归尾10g,川芎6g,羌活10g,荆芥10g,防风10g,白芷10g,大青叶15g,桑白皮10g,枇杷叶10g,水煎服7剂后,皮疹大部消退,原方去桑白皮、枇把叶、大青叶,再进14剂而愈。

(二)凉血活血法:以活血化淤药与凉血清热药、凉血止血药配伍,适用于血热逼血妄行,外溢孙络脉外,如各种紫斑病,包括过敏性紫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色素性紫癜等,或因血热化燥生风而发斑疹,如各种红斑脱屑性疾患、远心性环状红斑、玫瑰糠疹等。

案例:徐某,男,42岁。病历号。皮肤起环状红斑6个月。近半年来四肢、躯干部皮肤起红色小丘疹,搔痒,皮疹渐向周边远心性扩大呈环状,中心消退,片数渐增多,经多方治疗未见效果。检查:躯干、四肢可见大小不等环状暗红色浮肿性红斑,中央消退,少数又于中心部渐发红色丘疹,脉弦细,舌质黯红,苔薄*。诊断:远心性环状红斑。证属:血分蕴热,外受风邪,风热相搏,客于肌腠,气血淤滞,治宜凉血活血法。处方:生地10g,生槐花10g,丹皮10g,大青叶15g,丹参12g,益母草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10g。水煎服7剂后,皮疹色变淡,再进21剂而愈。

(三)重潜活血法或平肝活血法:即用活血化淤药物与介、石类重镇药配伍,达到祛淤活血,消风止痒功效。适于因气血涩滞,肌肤失养引起肌肤甲错之角化、脱屑、浸润肥厚之皮肤病,如痒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

案例:王某,男,36岁。病例号。全身皮肤起搔痒性结节已3-4月,痒剧,搔后溢少量血。皮肤检查:全身皮肤搔痒性小丘疹、结节,皮损轻度角化,呈黯红色,表面有搔痒结痴,脉沉细,舌质黯,苔薄。诊断:痒疹。治宜重潜消风、活血化淤法。方用:紫丹参12g,益母草10g,桃仁10g,红花10g,灵磁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珍珠母30g,蛤壳30g,合欢皮10g,夜交藤10g。水煎服7剂后,皮损明显好转,痒亦明显减轻,再进14剂而愈。

(四)活血清热法:即活血化淤药与甘寒清热药或苦寒清热药配伍。治疗风寒湿邪淤阻经络,以致气滞血淤,郁久化热而所致之红斑、结节。如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脂膜炎、多形红斑等。

案例:张某某,男,36岁。双手背、脸部起猫眼状斑疹二周。色暗红,中心有疱,搔痒。局部皮肤灼热,每年春秋均发作,已20多年。脉弦细,舌质黯红,苔薄*。诊断:多形性如斑。治宜活血清热法。处方: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归尾10g,银花10g,大青叶15g,连翘10g,淡竹叶10g,冬瓜皮30g。水煎服5剂,皮疹大部消退,又进3剂而愈。

(五)温通活血法:某些皮肤病由于寒凝气滞而引起之血淤症,宜温经散寒、活血化淤法。即用活血化淤药物与辛温散寒药物配伍应用,适于因寒邪外束,引起气血涩滞不畅之皮肤病,如冷激性尊麻疹,寒冷性多形性红斑、赤鼻等。

案例:朱某某,男,18岁。全身冷激后反复起风团7-8年。每于气温转凉或吹冷风、洗凉水澡后即于暴露部位皮肤起风团,时时现隐,搔痒无度,入室内转暖后风团即消,冬季多缠绵不愈。皮肤检查:皮肤有大小不等之风团,尤以露出部分为著,肢端逆冷。脉弦紧,舌质黯、苔净。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淤。处方:熟附片10g,干姜6g,炙甘草10g,大枣7枚,*芪12g,紫丹参12g,降香10g,桃仁10g,红花10g。水煎服14剂后,风团明显减少,隔数日有少量风团,再进14剂而缓解。

(六)养血活血法:即活血化淤药与养血润燥药配伍应用,用于血虚,气血涩滞而肌肤失养者。如硬皮病、皮肌炎、各种疣赘等。

案例:某某,女,29岁。手足发紧发凉,遇冷即紫绀,疼痛一年,随后于面部、两臂、躯干等处皮肤发硬且渐加重,有低热,乏力,气短,行动困难,吞咽不杨。皮肤检查:两手足、两臂、躯干皮肤发硬,不能捏起,面部硬化明显,口不能张大,手足关节屈伸受限,脉沉细无力,舌质淡,无苔。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治宜益气养血活血。处方:何首乌30g,熟地30g,鹿角胶12g,鸡血藤30g,赤芍10g,红花10g,紫丹参15g,*芪15g,香附10g,陈皮10g,桂枝10g,*参15g,甘草10g。水煎服。治疗一个月后病人体力增强,乏力气短、心悸改善,能下床活动。三个月后症状减轻,食欲增进,面、手臂部皮肤发紧发凉、硬化现象逐渐缓解、治疗两年半后,面部、手部、两臂、躯干等处皮肤均变软,仅手指关节有轻度屈伸障碍,已能操持家务劳动。

三、应用活血化淤方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行经时、月经量过多、孕妇、血虚无淤滞者忌用。

(二)体虚者活血化淤药用量不宜过大,最好同时加用*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

(三)活血化淤药有使血压下降趋势,如血压过低者慎用。且不宜久用,若用之不当,可使气阴两伤。

(收稿日期年5月20日)

版权归《中华中医药杂志》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引用请注明出自: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年4月第2卷第2期第32-33页。图片来源于网络。

想了解更多?那就赶紧来

1
查看完整版本: 活血化淤法在皮肤科的应用庄国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