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糠疹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陈晓波中兽医关于猪夏季暑邪致病的辨证论治
TUhjnbcbe - 2021/4/7 18:02:00
医院订阅哦!

夏季时节在猪场养殖的过程中,暑邪致病是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夏令时节主气为暑,过极则构成病因,属阳邪,暑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具有炎热、升散等特性的邪气。中兽医诊病思维当以时令节气的变化规律为主要特点,这样不管是个例疾病的诊断或者对于群发疾病的“辨病”都具有指导意义,根据临症上某个或某几个突出的症象并结合临症经验来进行“辨病”,在此基础上,最后进行“辨证论治”。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中兽医认为这是由于动物机体脏腑之间的内在机能活动和外在环境以及自然界之间的变化不能协调而致病。一年四季当中气候会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这个气候变化规律既有自然的内部进程和外部强迫影响,也有人为的因素对大气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所以古人通过感悟天地之间的运行对机体的影响,创立了五运六气理论,通过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来表述其中的道理。

外感致病特点及规律

五运以地气五行元素及特征相应四季变化而影响机体脏腑气机运用到医学理论上,六气以天地之间的气候变化作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动物及人通过细微的调整脏腑气机来适应这其中的变化,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气候变化过于强烈或者反常时,成为了致病因素则将六气称之为“六淫”。

六淫邪气致病之间各有特点,同时也具有相同的规律。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肤腠理,口鼻器官等侵犯动物机体而发病,故常把六淫致病称之为外感病。

2、季节性:四季当中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主气之分,那么在临床当中就具有主气的致病特点,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常见暑病,冬季常见寒病等。但季节性的致病不是绝对的,比如夏季暑病虽多,但临床当中就会遇到传变为寒病,湿病,温病等。

3、兼挟性:外感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机体发病,也会两种或者两者以上同时侵犯机体而犯病,也会因病理变化而传变转化。

4、转化性:一年四季的气候既有时节的主气规律,也有异常天气的转化性,所以外感因素并不单一。由此,在六淫邪气感染其症候表现下,也因影响脏腑气机的情况各有不同,因此中医学在同样疾病的诊治当中,都各有不同,而更严谨慎重的提出辨证论治。

从现代科学研究,非免疫性免疫当中与生俱来的天然免疫和后期在自然界中培养获得性免疫同古人所提出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都具有一致的医学思想。古人重在培养自身机体的抗病能力和避开邪气侵扰的适应生活,因此出现了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理论体系的医学典籍《*帝内经》,因此古人及现代中医和中兽医思想都以《*帝内经》为基础展开学习及研究发展。

暑邪致病的概念及特点

1、暑的概念: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可见暑病就是热病,仅是季节上的分别而已。由于暑邪与其他外邪不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独见于夏令。所以,炎夏季节,气温过高,或烈日之下,在露天暴晒,或环境闷热的情况下,皆易感受暑热之邪而患病。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致病临床可见高热、口渴、出汗、脉洪数等症状。

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性升散,使腠理开泄而出汗,汗出过多,耗伤气津,津液不足则口渴贪饮,口舌干燥。在出汗的同时,气随津脱,故出现气虚,张口呼吸,四肢无力,等症状

③暑多挟湿,易困脾胃。因夏季腠理开泄,饮水量大,降温措施繁多,猪喜湿玩水等等,故常在感受暑邪的同时常常兼挟湿邪,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腹胀如鼓等临床表现。

外感暑邪传变及兼夹性

暑热邪气,先从火热之邪说起,暑邪纯属外因致病,而无内暑。但火热之邪可见于任何时节所引起,因为它是由风、寒、暑、湿、燥五气转化而来,也被称之为外火,实火,症候表现也常为正邪抗争的体现。故暑邪也属于火热之邪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时间节气的变化和外感兼挟转换性的特点,那么我们在临床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还要结合现代科学的角度一起分析。《*帝内经素问·热论》:“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病温亦称暑温病。古人认为夏至前所表现出来的病症,以温热为主,夏至后所表现出来的病症则是具有暑热症候特点。

火、热、温一般为阳盛所致,可外感也可内生。而春令至夏季时节正是一个由寒至热,由阴至阳的一个互相转换变更迭的时节,在这个过程中机体适应外界温度则具有一个调节阴阳平衡的生理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中医以“阴平阳秘”概括。《类证活人书》卷五:“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热气而变,名曰热病。“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就是指天气慢慢开始热起来了,那么就容易出现温病,而长期在温热的环境下生活,就容易易感火热之病。而在极度炎热的天气下导致的疾病就称之为暑病。所以古人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有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较具有温热病证分析论述的辨证思路。《温病条辨·上焦篇》:“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因此在临床的诊治过程中,清热解*寒凉药为主的方药在这个时节期间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扶正解*散、板青颗粒、银翘散等。

夏至前为春夏交际时节,春令多风,故在这个时令之间常见风热、温热病症。“火邪”为六淫之一,其性为阳,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故临床以呼吸道、头部为表现器官;易耗气伤津,伤风动血,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火热之邪的致病特点。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临床可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眼目直视、狂躁不安等(可参考脑膜炎型链球菌临床表现,以通风不畅,闷热环境的保育猪常见为特点);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故被称“热极生风”。

“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血热郁肤出现的各类皮肤病表现皮肤发斑(可参考猪丹*、玫瑰糠疹、猪圆环病*、渗出性皮炎等等,故这也是夏季常见于皮肤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及临床解剖可见性内出血等,临床常见于商品大猪及成年种猪。

暑温指暑热偏盛者。此指伏邪乘暑令而发者,尚非兼挟暑邪之病。其有兼挟暑热之邪而发者,则必另有暑热见证。其新病引动伏邪,大致亦与兼挟风寒者相似。指的是春令时节感受外邪蛰伏于内,到了夏季的时候需要趁着腠理开泄,排出邪气,故在这个时节常见于皮肤病,其病在表,中医称之为热*疮疡治疗宜选用解表或者消托法施治。然猪的皮肤汗腺不发达,皮下脂肪厚,郁证不得发泄,在随着春季逝去夏季深入的同时就容易发生暑温病的症候特征。其机理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可参考高热病出现的败血症状、链球菌导致的内出血等)。故在临床治疗当中,常选用辛凉解表药物治疗于因暑热到来兼挟温邪表现症候的疾病,比如兽药店常见的清瘟败*散、中药针剂人用清开灵、*连解*散等。

《医方经验编绘》余奉仙谓:“暑温病者,即夏时之热病也。暑字之义,乃日者两字相合而成。日者,阳之精;暑者,热之极。”暑为阳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故热之极为暑。暑热而汗出较多,本是机体适应外界高温环境的一种生理调节,但猪的汗腺功能不发达,猪又为水性,所以在炎热环境下喜湿恶燥,日常可见在猪喜欢通过滚泥潭或者粪水来自我降温,规模化管理则是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来预防猪群暑热发病。

夏季时节,机体通过扩张毛细孔散热机制,调节体温。古人表达为腠理开泄,若腠理开泄太过,玄府只开而不合、汗出过多则伤津,气随津泄则气耗。津伤则无以濡润,故口燥而舌干。气耗则机能减退,故气短、倦怠乏力。临床表现为张口呼吸,四肢无力等。暑热之邪侵袭肌表,可使腠理疏松开泄,因而使津液外泄而多汗,猪的汗腺功能虽然不发达,出汗较少,但腠理却也疏松打开,故《灵枢·岁露》说:“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这是人和动物之间的细微区别,同时也有共通之处。

现代医学研究,还不能解释或者定义气的原理,通过中医学的唯物主义辨证来看,暑热伤津,气随津脱诠释了暑热症的一个病理变化,临床在诊治暑热的过程中,可运用清热解暑药物的同时还要兼顾益气生津的治疗思路,临床常用于人参+白虎汤,猪吃人参有点浪费也吃不起,所以可以用*芪代替。西瓜被称之为“天然的白虎汤”,也有土方用西瓜汁加绿豆(清热消暑、利水解*)灌服治疗暑热病症的方法。

静而得之为谓“阴暑”;动而得之谓“阳暑”。暑本热也,阴暑乃暑天贪凉受寒,非暑有阴也。其中临床滥用寒凉药物保健投喂猪群的在暑热环境下,也容易出现阴暑证。中暑即阳暑,即中也,中暑是指感受高热环境下暑邪引起的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张嘴呼吸急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当中,常见于转群、卖猪、斗殴的过程中出现中暑状。现代医学认为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在初期治疗过程的情况下,临床上表现发病急病程短,高热,口渴心烦,面赤气粗,皮肤灼热,体温41度以上等,一般采取耳朵静脉血管放血处理,这是治疗急性发热最快的处理方式,同时放血疗法只适用于实证急性高热的情况下,同时采取前面提到的清热解暑益气方剂及时灌服。

《王冰注》:“阳热大盛,寒不能制,故为病曰暑。”热浮于外,中必寒之。夏天阳浮于外,加上外有暑热,阳气受损。故临床表现过程中也存在一个寒热真假的辨证误区,这恰恰也表现了病理变化当中阴阳转化的一个过程,在过量的耗伤了机体气津的时候,就会出现体温下降、口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症,这就是比较典型的“热极生寒”阳气欲脱之症。临床过程中,如果遇到放血不出,四肢发凉,肛门松弛的情况,这就是古人寓意的“寒不能制”就是寒凉药物的使用已经不能治疗于当前“热极生寒”的表现症状了,中医认为这就是阴阳俱脱之证,也就是重度中暑休克表现。故临床上一般都会采用灌服十滴水、或者*芪四逆汤加减等,其实在运用西药的时候也可以此思路来选择用药,出现烦闷狂躁表现时,可用氯丙嗪(抑制属性)治疗,出现喘气无力,肢体耳尖发凉时,则是选用肾上腺素(亢奋属性)治疗。在中医思想指导下贴近临床灵活应用的西药,也可以称之为中药了。

后夏至日为病暑,夏至后热盛于上而下迫,湿蒸于下而上腾,湿热交蒸,风行其中,动物在气交之中感之而病者即为暑病。内经谓夏伤于暑,秋必疟,但暑必挟湿。当辨其暑重于湿者为暑疟,湿重于暑者为湿疟。因为夏季炎热的天气,一些猪场采用喷雾降温用于配种妊娠舍、生长育肥舍及公猪舍等,由于夏季动物腠理疏泄,湿邪则容易入里,等到秋冬季的时候,就会出现腹泻疾病了。种猪也会通过哺乳,代谢湿邪给仔猪,比如我们临床常见的产房湿热型下痢,种猪脾阳不振导致的食欲废绝,湿困脾阳,阻遏气机导致的急性胀气等等,都可以选用藿香正气散治疗,也可以针对湿热性痢疾选用白头汤。

因此对于我们人中暑也是一样需要辨证而用,我们人在治疗和预防中暑的时候,要分清是阴暑还是阳暑。比如在烈日下暴晒工作的人们,应当首选含有温中散寒,清凉解暑为主药的“十滴水”。现在人们的生活作息改变,贪凉纳阴,常食寒凉食物,故暑湿伤中易出现头重身困、脘腹胀满、恶心、食欲不振、发热与怕冷并发的临床表现,藿香正气液偏向于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一些,所以现在人们会觉得治疗和预防暑热病症使用藿香正气液效果比较明显。

小结

以上即为在夏季关于暑邪致病的一个病理发展的变化分析,囊括了暑温、暑热、中暑、暑湿等各阶段辨证特点及用药,通过古人思想以天地时节的变化结合对机体的影响变化而容易造成的病理变化为思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善诊着,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于中医及中兽医而言,任何病证都将以阴阳之间的转换为大纲来结合用药相互制约与协调。这是中兽医在治疗上的中心思想,总结古人思想为理论基础,同时还要结合到实际猪场生产情况而言,然对于夏季暑热病症的防控和治疗工作,我们还要考虑生物安全、炎热时节的环境管理、饲料营养考虑等多方面问题。因此养猪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临床兽医而言,针对疾病分析和治疗思路通过中医学及中兽医学理论也更富有指导意义。

如想跟陈老师做进一步交流,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晓波中兽医关于猪夏季暑邪致病的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