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糠疹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汗斑脂溢性皮炎
TUhjnbcbe - 2021/5/20 18:06:00

一、花斑糠疹:俗称“花斑癣、汗斑”,是由马拉色菌累及皮肤角质层所致的慢性表浅真菌病。

1.易感因素:本病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及高温潮湿环境中多发。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青壮年。但婴儿及老年人也可发病。有明显家庭内聚集性,发病取决于遗传倾向与环境因素的相瓦作用。易感因素包括机体免疫状态受抑制、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糖尿病、严重烧伤、营养不良、出汗过度、慢性感染等。

2.临床表现:皮损特征为*豆至甲盖大小的圆形或卵圆形色素沉着和(或)减退斑,雨滴状或融合成片。表而覆盖淡棕褐色细薄糠状鳞屑。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旺盛处如胸、背、颈、上臂、腋窝、腹部好发,会阴、阴囊、包皮及臀部也可受累,热带地区患者而部及头皮可受累。婴儿常以额、面部首发。

3.治疗:

3.1局部治疗:

(1)咪唑类、三唑类及丙烯胺类抗真菌乳膏或溶液,如2%酮康唑乳膏、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2%克霉唑乳膏、2%咪康唑乳膏、l%联苯苄唑乳膏等,l%特比萘芬乳膏、l%环吡酮胺、l%布替萘芬乳膏或溶液,每日1—2次,或吡硫翁锌气雾剂,每日2-3次,连用2~4周。症状消失后再用1周。

(2)2%酮康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吡硫翁锌等,常用长柄刷涂擦以产生泡沫,数分钟后再淋浴,每晚1次,连用2周。

3.2系统治疗:

(1)对皮损面积大、严重而单独局部治疗效果不满意者选择口服药治疗。药物有咪唑类(酮康唑)及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mg/d),治疗应坚持到真菌培养阴性为止(7-14天),以后可改为每月1次服伊曲康唑(~mg),也可一次顿服氟康唑(mg)联合用2%酮康唑洗剂每周1次,或外用咪唑类或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制剂,每月5天,保持培养阴性状态就能防止复发。

(2)注意事项:①伊曲康唑为脂溶性,牛奶送服或在进餐时或餐后即服有利于吸收。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适,如长期(30天)、大剂量(m鲥)服用时应监测肝功能。②酮康唑(一次顿服mg,或m州,连服7天)口服对本病亦有效,但少数患者可出现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一般不作为常规使用。③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不能经汗腺排出,对花斑糠疹口服无效,但局部外用有效。

4.预后:①本病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而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常驻菌群,药物治疗只是将茵量抑制到发病阂值之下,而不能永久清除,故本病难以“根治”,改变环境因素如穿透气性好的衣服,出汗后立即擦干,勤洗澡和换衣有利于减少复发。②即使将菌短暂清除,但因皮损中的黑素细胞已经受损,皮肤色素难以恢复至正常。③为防止复发,可每周用2%酮康唑洗剂洗1次。外用药物过敏或不便外用药物者,可每月服1次酮康唑mg,或伊曲康唑nag,或氟康唑mg。

二、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头面部及上胸、背部等)的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红斑及油腻性鳞屑,成人及新生儿多见。

1.易感因素:包括宿丰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因素、帕金森病、紫外线照射、高脂高糖饮食、B族维生素缺乏、嗜烟酒等。近半数HIV阳性者伴有脂溢性皮炎,面积广泛且症状严重。也有皮损中马拉色菌数目不增多甚至减少者,此时皮肤屏障破坏和机体的免疫异常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临床表现:成人皮损为位于头皮、面部及躯干等处的暗红色油腻性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出。头皮可表现为头皮屑,面部主要以鼻唇沟、鼻翼、额、下颌、眉毛和胡须等处。不同程度瘙痒,常伴有脂溢性脱发、痤疮、酒渣鼻等。婴幼儿常在出生后2至10月发病,头皮上*色痂及棕色粘着性鳞屑,常与不剃胎毛、不经常洗头,致头皮脂性鳞屑堆积有关。

3.治疗:局部和系统抗真菌治疗为主,辅以抗炎治疗。

3.1外用药物:①2%酮康唑洗剂或二硫化硒洗剂清洗皮损,每日1次;②抗真菌药物如2%酮康唑乳膏每日1至2次;③吡硫翁锌气雾剂,每日2—3次;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0.03%或0.1%他克莫司乳膏和l%匹美莫司乳膏,每日外用1。2次。疗程2至4周。他克莫司和匹美莫司都有抗马拉色菌的活性和较强的抗炎活性,且没有糖皮质激素样的不良反应。

3.2口服药物:对皮损广泛并有明确真菌感染证据者可口服抗真菌药伊曲康唑,成人每日—mg,或口服酮康唑每日mg(应监测肝功能),连服1—2周。或口服氟康唑mg,每周1次,连服4周。炎症明显且皮损泛发者可同时口服雷公藤制剂和(或)复方甘草酸苷片。

4.疗效评定标准:待红斑消退、鳞屑消失后可逐渐减量或延长用药间隔,最终停药。若有复发征兆,可用2%酮康唑洗剂每周1至2次。避免促发因素有利于减少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汗斑脂溢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