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墨香第43期
致力于打造中医盛宴
(皮肤病专辑⑦)
导读
皮科疾病不仅造就了在荨麻疹上作画的“人民艺术家”,更造就了身怀绝技的皮科大夫。他们善于“以皮治皮”“以花治华”“以*攻*”“以形治形”。听起来是不是“不明觉厉”?别激动,我们这就来看看他们“以皮治皮”的奥秘。
以皮治皮
即是取药材的皮部入药,以治疗某些皮肤病的方法。皮肤病治疗当中多喜用皮类中药,如白鲜皮、土槿皮、地骨皮、牡丹皮等,以达“以皮走皮,以皮治皮”之功用。如治疗玫瑰糠疹、银屑病、扁平苔藓等鳞屑性皮肤病,多选用皮类中药组方,如茯苓皮、合欢皮、冬瓜皮、石榴皮、白鲜皮、地骨皮、桑白皮、陈皮、扁豆衣等。
多皮饮就是“以皮治皮”指导下的经典组方。
多皮饮
出处
赵炳南经验方
组成
地骨皮10g五加皮10g桑白皮15g
干姜皮6g大腹皮10g白鲜皮15g
牡丹皮10g赤苓皮15g冬瓜皮15g
扁豆皮15g川槿皮10g
功效
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主治
急、慢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湿疹等瘙痒性疾病。
方解
本方经?六科准绳?中的五皮饮化裁而来。方中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大腹皮健脾利湿、涤清胃肠积滞,健脾可促进气血生化,为补气血、疏风邪不可或缺的治疗法则。桑白皮清上利下、肃降肺热;地骨皮润肝滋肾、凉血清肺,两皮相配,平和养阴,泻肺中伏火郁热,使金清气肃,“不燥不刚,虽泻而不伤于娇脏”,泄肺而清皮毛;白鲜皮、川槿皮祛风止痒;牡丹皮凉血和血化斑,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原方五皮饮中生姜皮改为干姜皮,取其辛温和胃,固表守而不走,五加皮辛甘微温,祛皮肤中风湿之邪。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和血疏风之功。
心悟
?本草纲目?言:“治胃以胃,以心归心,以血当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皮类药取材于植物器官外表,与人体皮肤相比较,均为身体之藩篱,卫外之屏障,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具祛风解表功用。皮肤病发于肌表,可遵“以皮治皮”之思维,在辨证基础上选用皮类药物,常可获奇效。赵炳南教授取“以皮治皮”之意,在五皮饮基础上创立了多皮饮,较五皮饮更有凉血疏风止痒之功,临床上用于先有蕴湿兼感风寒之邪化热,风寒湿热夹杂,缠绵不去,发为皮肤之疾。全方可行皮间水湿,祛湿逐风,善消肤肿,为治疗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慢性、反复性、难治性皮肤病的良方。临床应用若过冷而复发则重用干姜皮;过热而发作则去干姜皮,热邪较重可重用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湿邪较重可重用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大腹皮;风邪较重可重用五加皮、白鲜皮。
理论再高,也要落地。让我们来看看皮肤科大咖在临床上运用多皮饮的经典案例。
病案举隅
慢性荨麻疹:李某,女,41岁。初诊:年2月10日。主诉10余年来全身不断发生红疙瘩,痒甚。现病史:患者10余年来,不断在四肢、躯干发生大片红色疙瘩,剧烈瘙痒,时起时落,每早晚发疹较重,无一定部位,特别是冬季晚上入寝后更重,夏日亦不间断,曾经多方面治疗不效。检查:四肢有散在指盖大或铜元大、不整形之大片扁平隆起,淡红色,脉象沉缓,舌苔白,舌质谈。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先有蕴湿兼感风寒之邪化热,风寒湿热交杂,缠绵不去,发于皮肤。立法:调和阴阳气血,兼以清热散寒,疏风祛湿。方药:五加皮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丹皮10g,干姜皮10g,陈皮10g,扁豆皮10g,茯苓皮10g,白鲜皮10g,大腹皮10g,当归10g,浮萍10g。2月17日进服上方7剂,皮疹明显减少,只是早上外出后有少数皮疹,晚上基本不发。2月26日复诊,又继服4剂后,皮疹完全不发。又服3剂,痊愈。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皮皮虾,我们走!)
最后再说两句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杨志波》(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第三辑)等,欲了解更多内容,可参阅实体书。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绿色中医是通往健康最近的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