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糠疹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GPP免疫治疗新时代靶向IL36R治疗
TUhjnbcbe - 2021/6/2 14:12:00
甲氧沙林片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40105/4322203.html

越来越多的基因和生物标志物被提出来定义GPP,评估其严重程度或预测治疗应答。

内容速览

GPP是一种中性粒细胞皮肤病,发病常累及多个器官且导致致命后果,GPP的诊断和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

近年来探索发现IL-36主要参与GPP发病机制,这为GPP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及方向。

目前存在多种改良的GPP疾病评估系统,用于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和评估治疗应答。

靶向IL-36R单克隆抗体BI的Ⅰ期临床研究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Ⅱ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慢性、全身炎症性疾病[1],临床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急性发作的多发无菌性脓疱,同时伴有发热、肌痛、白细胞增多等中*症状,病情反复呈周期性发作[2]。GPP发病率低,患病率因种族而异[3]。年我国进行了全国性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银屑病患病率为0.%,其中脓疱型占银屑病的0.69%[4]。

图1.中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脓疱型患者比例GPP是一种严重疾病,发病常累及多个器官且可导致致命后果[5],因此充分的诊断和治疗必不可少,但往往面临挑战。近年来,GPP的研究仍在不断涌现,尤其是对于发病机制的探索和疾病评估系统的改进,这无疑是给疾病的靶向精准治疗带来新的契机。GPP发病机制的探索——IL-36介导的信号通路发挥重要角色研究报道GPP可继发于寻常型银屑病(PsO),也可独立发展[5],这一特点引发人们的思考——GPP是否存在独特的发病机制?近年来发现GPP发病机制与PsO经典途径部分重叠,但存在明显的先天免疫系统激活。其中TNF-α/IL-23/IL-17/IL-22轴主要参与斑块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而IL-36主要参与脓疱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5]。这两种途径在调控炎症过程中高度相关,并通过正向炎症调控通路相互影响[5,6]。年首次发现GPP患者存在基因突变,为研究GPP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方向。图2.IL-36Ra缺陷和CARD14突变导致炎症反应的途径和过程▌IL-36调控炎症通路IL-36属于IL-1家族的细胞因子,通过与特定IL-36R结合,激活促炎性核因子κB(NF-κB)和MAPK等细胞内调节因子,进而激活T细胞、角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引起皮肤炎症[7]。IL-36受体拮抗剂(IL-36Ra)是一种内源性拮抗细胞因子,能够抑制IL-36细胞因子(IL-36α、β和γ)和IL-36R结合,通过NF-κB抑制下游炎症通路,如果抑制作用被解除,会导致IL-36与IL-36R结合不受控制,导致促炎细胞因子(例如IL-8)的信号转导增强,从而介导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图3.GPP发病机制(包括免疫治疗靶点)▌IL-36RN基因突变诱发GPP年,Marrakchi等人通过几个常见的GPP病例发现IL-36Ra的潜在基因突变导致了DITRA(IL-36Ra缺陷),从而为GPP可能是一种新的自身炎症性疾病这一观点奠定了基础。DITRA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强,中性粒细胞迁移聚集到皮肤,IL-36RN突变已经成为GPP的主要原因[8]。GPP患者DITRA的患病率在23.7%-82%。中国汉族患者中,46.8%-60.5%的GPP患者存在IL-36RN突变。非PsO的GPP患者IL-36RN突变率(70.6%-79.2%)高于PsO患者(36.8%-37.8%),提示GPP可继发于PsO,也可单独发病。▌在GPP中发现与自身炎症性疾病相关的其他基因突变CARD14是一种已知的NF-κB激活剂,主要表达于皮肤的表皮层,导致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进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引发炎症表现。在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毛发红糠疹(PRP)中识别了CARD14基因的三种不同的纯合突变。之后发现了CARD14也是伴PsO的GPP患者中的潜在突变基因,其发生率高达21.1%。GPP患者与自身炎症相关的突变还涉及AP1S3和SERPINA3基因。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已知的易感性基因只能在36%的GPP患者中被识别。一般来说,由于GPP的低患病率,遗传数据仅基于少数患者且调查种族分布不均匀,因此,目前已确定的GPP基因突变并不能解释所有的GPP内型。制定更合理的GPP治疗策略,标准化评估工具必不可少目前,GPP的诊断和管理仍具有很大挑战,为了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和评估治疗应答,标准化评估系统必不可少,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经验证的评估系统。一方面,临床研究中GPP评估工具各不相同,并且经常在评估成人PsO患者的评估系统上进行改编,即将诊断脓疱的标准增加至已建立的评估系统中。GPP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GPPASI)是改编自PASI,由红斑、鳞屑和脓疱结合体表面积百分比组成,评分从0至72。GPP医生整体评估(GPPGA)可评估脓疱、红斑的严重程度,以及GPP病变分级,评分0至4。为了解决在GPP中单纯基于皮肤的评估系统而忽视系统性疾病全身症状评估的问题,年开发了一种新的PsO独立评估工具。日本皮肤病学会(JDA)在GPP指南中引入了JDA中的GPP严重程度指数,旨在通过实验室变化对全身症状进行分层。因此,皮肤症状通过3个标准来评估:(a)红斑面积(总体),(b)带有脓疱的红斑面积和(c)水肿面积。评分范围0-3(最高9分);其次通过发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白蛋白评估全身受累程度,评分0-2(最高8分)。这两种评分的总和表示GPP的JDA严重性指数总分,总分标准为轻度(0-6)、中度(7-10)、重度(11-17)。GPP作为自身炎症性角化疾病(AIKD)的一种,可通过自身炎症性疾病活动指数(AIDAI)评估其严重的皮肤外表现。AIDAI评估工具最初开发自其他自身炎症性疾病如家族性地中海热(FMF),包含12项内容(发热、整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胸痛、疼痛的结节、关节痛、肌痛、关节肿胀、眼部症状和皮疹),得分0(无)或1(有)。另一种评估工具——DITRA(IL-36Ra缺陷)/自身炎症性角化疾病活动指数(DITRA/AIKD-AI)共15项指标,包括AIDAI,并将“皮疹”进一步细化为脓疱、斑块类型有角质化或不明确,添加地图舌作为单一标准。这项评估工具不仅可用于监测疾病活动,还可衡量多个器官的治疗应答。DITRA/AIKD-AI评估工具对GPP症状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评估,可用于临床研究,但由于记录时间较长,临床实践中缺乏可行性。PsO改编的评估系统缺乏对GPP全身症状的评估。图4.GPP评估工具生物制剂成功治疗GPP,靶向IL-36R单克隆抗体正在进行Ⅱ期临床研究既往总结了GPP的各种治疗方案,强调了特异性靶向免疫治疗在GPP中的作用。由于GPP和PsO病理重叠特性,提出了从PsO中获得的成熟生物制剂可作为GPP的治疗选择。已有研究数据显示,靶向TNF-α(英夫利西单抗、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IL-12/-23(乌司奴单抗)和IL-17(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和布罗利尤单抗)等生物制剂成功治疗GPP。然而,欧美至今尚未批准针对GPP的靶向药物。另外,也发现了靶向IL-23-p19(古塞奇尤单抗,risankizumab),IL-1β或IL-1R(canakinumab,gevokizumab,anakinra),炎症小体的生物制剂可以治疗GPP[5]。表1.治疗银屑病和其他炎症性疾病的分子靶向疗法(FDA和日本获批)绿色:FDA和日本获批;蓝色:FDA获批但日本未获批;*色:日本获批但FDA未获批;紫色:日本申请获批;橙色:临床研究中年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指出,GPP治疗模式为系统治疗(维A酸类、甲氨蝶呤和生物制剂等)、联合和辅助局部治疗及住院治疗。年中国银屑病生物治疗专家共识[13]指出,GPP尚未获批为生物治疗的适应症,但国内外均有临床应用的报告,如需使用生物制剂,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靶向IL-36R的单克隆抗体BI正在进行Ⅱ期临床研究,已完成一项纳入7例患者的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I期概念验证研究,该研究已经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4]。图5.BI1期临床研究设计7例患者(4例IL-36RN突变,1例CARD14突变)单次静脉注射后均产生应答,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第1周,5例患者达到临床终点(GPPGA0/1);第4周,全部患者均达到临床终点,且维持至20周。所有患者均观察到GPPASI显著改善,BI对任何基因突变的GPP患者均有效。图6.GPPGA0/1患者比例图7.GPPASI自基线变化比例另一种靶向IL-36R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ANB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探索GPP生物标志物,为精准治疗提供更多方向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目前正在进行大量努力,以确定用于改善诊断、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根据治疗应答对患者进行分层的生物标志物。HLA-C*06:02基因型已被确定为银屑病生物治疗应答的生物标志物;血浆视*醇可作为预测GPP疾病活动和对阿维A疗效应答的生物标志物;迄今为止,在GPP中研究的生物标志物缺乏特异性,仅能监测疾病活动。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基因和生物标志物被提出来定义GPP,评估其严重程度或预测治疗应答。另一方面,我们对GPP潜在发病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一旦将生物标志物成功应用于GPP患者的个体治疗策略,将驱动自身炎症性皮肤病精准治疗的发展。参考资料:1.TakeichiT,etal.AmJClinDermatol.Apr;21(2)-.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中华皮肤科杂志,,(10).3.BoehnerA,etal.ExpDermatol.Oct;27(10):-.4.阎衡等.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94-97.5.NeuhauserR,etal.ExpDermatol.Nov;29(11)-.6.AkiyamaM,etal.JAllergyClinImmunol.Dec;(6)-.7.NeurathMF.CytokineGrowthFactorRev.Oct;-79.8.Misiak-GalazkaM,etal.AmJClinDermatol.Jun;21(3)-.9.Kharawala,S.etal.ExpertRevClinImmunol;16(3)-.10.AkiyamaM,etal.JAllergyClinImmunol.Dec;(6)-.11.HonmaM,etal.JDermatol.Jan6.12.SaekiH,etal.JDermatol.Mar;47(3):-.13.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皮肤科杂志,,(12).14.BachelezH,etal.NEnglJMed.Mar7;(10)-.

END

点击以下关键字查看相应知识:

叶酸补充丨备孕营养丨饮食调理丨怀孕时机丨孕前检查丨孕前疫苗接种丨备孕用药禁忌丨羊水指数丨孕1-2月丨孕3-4月丨孕5-6月丨孕7-8月丨孕9-10月丨补维生素A丨补DHA丨

基因产品:婴儿基因保存丨儿童安全用药检测丨营养吸收检测丨基因身份证丨孕环境*素检测丨酒精代谢检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GPP免疫治疗新时代靶向IL36R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