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夏至,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了一年之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持续时间最长,而夏至之后,白昼的长度,就会日趋缩短。
古人曾这样描述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不难看出,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趋势则最为明显。从夏至当天开始,天气会变得越来越炎热,大约到三九、四九的时候,酷暑是最为难耐的。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早在春秋时期,先贤已经能够用土圭测日影的方式,确定夏至。
中国是农耕文明为主,并与游牧民族不断交流的文明形态,无论是农耕还是游牧,都需要对自然的变化有明晰的感知,这样才利于生活和迁徙,正因为我们的祖先具有这样的智慧,所以才为佛法在此处广传,提供了契机。
夏至:佛子当如何对治热恼
??????
佛教传至中土以后,在夏至期间,也有不少民俗活动与佛教的日常修行相互融合,尤其是颇通文墨的佛教徒,在这一日喜欢以佛法的清凉妙义,来对治夏日的酷热。
晚唐期间的佛教徒段成式,素来信佛读经,喜欢赋诗唱和,将佛典中的文字般若,蕴纳于诗赋之中,所以他的诗作之中,更多流露出超脱世俗的佛家智慧,这一点令同时代的李商隐、温飞卿十分称许。
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
说的是夏至日这天,人们喜欢互相赠送折扇、团扇、脂粉等什物用来祛暑和防生痱子。在唐代佛教十分盛行,当时的审美也是非常正能量的,人们互赠扇子,不仅用来引风,更多时候,文人雅士会选择将佛家的诗偈誊抄于扇面之上,在摇扇引风的时候,亦有闻思熏修,对治热恼的作用。
夏至之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的食物为主,不宜过多食用冰激凌之类的冷饮,这样会使体内滞留的湿气不能排出,久之会坐下病症;反之,偶尔吃一下热面有利于除湿,平时多以薏仁绿豆粥、荷叶茯苓粥、凉面西瓜露等食物,则能够达到清补的效果。
(夏至之后,饮食因以清淡为主,凉面、薏仁绿豆粥、荷叶茯苓粥是不错的选择。)
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空调,亲近三宝的清康熙皇帝曾说:“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这非常值得我们留意。
夏日炎炎,我们往往难于调御自己的心念,往往会心随境转,被酷热的天气搞得心烦意乱。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曾引古代民谚——“心静自然凉”告诫公卿僚属,我们也可以在夏至以后,每天适当进行静坐数息,从而遣除心中热恼。
??????
关于新平台的重要说明,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