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一位妈妈最近很纠结:3岁儿子眼皮上长了个麦粒肿久未消去,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可以考虑做手术,再一问,这么个小手术竟然要全麻,这让她不能接受。“我小时候身边也有同学得过‘偷针眼’,感觉医生一刀就好了。怎么现在要全麻这么复杂”,她说,“我都快纠结死了,想想就恐怖,还不如让孩子回家慢慢养。”这位年轻妈妈还说自己小时候亲眼见过一个小朋友,全麻手术后“呆呆的”,很久都缓不过来,成绩也从全班前几名落到了中等顺位,这位妈妈宣称——“我绝对不会让孩子冒这个险。”
小儿全身麻醉的顾虑:全麻手术是不是智力杀手?
“孩子才这么丁点小,用得着上全麻吗?”临床上常有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做手术要全麻而感到难以接受。这位妈妈和不少家长一样,对于“全身麻醉”的顾虑,一是出于其安全性,二是出于其在术后对于智力的影响。家长最怕孩子生病。一生病,吃药打针不说,万一要手术,家长就得开始犯嘀咕:这会不会影响智力。最近有消息称,说如今孩子做手术九成都是全麻,这更让家长们纠结了,都怕孩子手术后变傻了。
医院麻醉科主任尹宁对于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看法——目前查阅医学文献会发现,在大样本调查里会看到,经过全麻手术的孩子和没有手术的孩子,在长大后的智力表现上,没有显著差距;在年全国麻醉年会上,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她说:“有位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拿自己接触的2个孩子来举例。一个孩子没有接受过任何全麻手术,一个孩子幼年时进行过全麻疝气手术,结果2个孩子都考取了常青藤名校。这位教授也说,从目前的手术病例中没有发现全麻对孩子的智力产生影响的个案。”
家长言之凿凿,医生拿出数据,到底哪边才是真相?这个问题很让人疑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观点认为“新生儿不怕疼”,儿科手术基本上都是在局部麻醉甚至完全不麻醉的情况下做的,当时的儿科手术成功率低、死亡率高;而现在有统计,如果孩子在出生不久后就受到了疼痛刺激而没有做好镇痛,孩子长大后的疼痛阈值会降低,也就是对疼痛更加敏感,原因和出生早期的疼痛记忆有关。儿童手术中使用全身麻醉,不仅给手术创造必要条件,对于孩子术后的心理也有好处。如果孩子神志清醒,“眼睁睁”地看着明晃晃的手术器械在自己身上各种操作、鲜红的血液,听见耳旁手术器械冰冷的碰撞声,即使没有痛感,也会留下心理的创伤。麻醉术中知晓是一项严重的全麻并发症,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
“精确的监测仪器和即时准确的生命参数的监测是小儿全麻手术得以全面开展的客观条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麻醉科副主任谭永红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麻醉科副主任谭永红表示,可以理解家长“全麻手术是不是智力杀手?”的担忧,因为过去确实有些儿科全麻手术发生过意外,主要是由于麻醉药对呼吸、循环的影响,而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有限,监测和实际情况有时会有较大差异,很多时候需要手术医生只能靠个人经验来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另外,最早的麻醉医师多是由外科医生、护士转行,水平也仅在起步阶段。“而现在,麻醉药比以前改良了,精确的监测仪器在手术中能即时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尿量,有异常随时会警报,并且已经有了专业的麻醉科医生。药物、设备、人员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安全性大大提高。”谭永红表示,这是儿科手术医生能广泛采用全麻的客观条件。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前任主委、医院麻醉科主任于布为教授认为:随着脑深部功能监测设备的出现,我们已经可以根据不同麻醉的要素来调节、控制不同的患者(如新生儿、百岁以上人类的麻醉),以及各种伴随复杂内科合并症患者的麻醉,即我们可以在麻醉手术的全过程以至整个围手术期,全面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从而提出了精确麻醉的概念。“目前,医院,Nacotrend已配备到每个手术间。它除了可以进行临床研究,为探索麻醉药的作用机制提供帮助外,还可以评估出每一位麻醉医生根据经验进行的麻醉与最适麻醉之间的偏差,并据此进行适当调节,从而使全科室的麻醉趋于统一。从年初至今,Nacotrend医院已应用4年多,没有1例麻醉相关的死亡和并发症发生,也从侧面反映了麻醉监测设备的进步对于麻醉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此部分专家观点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年9月12日第28卷第17期——麻醉学顶级专家:熊利泽教授、于布为教授、*宇光教授谈精确麻醉。)
更多关于Narcotrend的信息,欢迎联系
-- -
公司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