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糠疹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3
TUhjnbcbe - 2020/12/5 17:46:00

导读

前面谈到欧阳老师对合病、并病的理解,今天继续前面的话题并举例说明。

六经与八纲(七)

我举个例子,像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也是这样的,这个方分别见于阳明病、少阴病和厥阴病。在阳明病篇提到:“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在少阴病篇他讲:“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在厥阴病篇他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那我问大家,吴茱萸汤到底是属于哪一经的方?到底治哪一经的病?吴茱萸汤所有药都是温性药,应该治寒性病,绝对不会治热性病,那阳明病是热性病还是寒性病啊?

所有观点都认为阳明病是热性病,而且是里实热证,否则一提到阳明病就不会想到白虎汤、承气汤之类的方。那么在解释阳明病篇中“吴茱萸汤”这条条文的时候,很多医家望文生义,不敢越雷池一步,取名叫“阳明寒证”。阳明病中出现寒证,这一下就全部搞混淆了,阳明病到底是寒是热呢?我们怎么给阳明病下定义呢?很多人说阳明病的提纲是“胃家实”或者是阳明病“不恶寒当恶热”,那是作为阳明病的一个提纲,但最后到了解释具体条文的时候又马上起了一个“阳明寒证”,阳明寒证又不属于阳明病的提纲,那你不是自相矛盾吗?

实际上,这个时候是患者开始是阳明病,经过不恰当的治疗后转属太阴或者少阴病了。“食谷则呕”看上去属阳明,可能这个病人刚开始有发烧、汗出,不恶寒,是个阳明病,但是经过不恰当治疗(寒凉药太过)后伤及脾胃,引起中寒,出现呕的症状。中焦有寒,张仲景告诉大家用吴茱萸汤治疗,他转到哪里去了,转到太阴去了。所以他实际上是一个太阴病。如果病情更重,转到少阴病,出现“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也可以用吴茱萸汤治疗。少阴太阴只是人体虚衰的程度不同而已。厥阴病更多的是寒热错杂,正邪交争到了最紧急关头的时候,正气来复就转危为安,邪气过盛就呜呼哀哉,一命呜呼。这个时候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痛,也可以用吴茱萸汤治疗。那就是厥寒过盛,还是强调正衰的一面,表现的没有一丝的热象,实际还是一个吴茱萸汤证。

总体来说,吴茱萸汤既可以治太阴也可以治少阴,绝对的纯虚寒证,就像四逆汤一样,既可以治太阴也可以治少阴,与它阳气、正气虚衰的程度,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按传统的理解,把吴茱萸汤硬生生的理解为阳明病,治疗的是“阳明寒证”,我们就很难去再对六经做一个清晰的定义。这个是我们在理解具体的条文的时候必须要保持的一个观点,实际上它就是并病与合病,或者是经过误治失治以后转属到某一条经,实际不是在这一条经上了。

实际上,在《伤寒论》中有很多这样的条文。又比如小柴胡汤,它出现在哪一篇?小柴胡汤出现在太阳篇,但是我们有没有谁认为小柴胡汤是太阳病的方呢?不这么理解吧,我们从来把小柴胡汤放在少阳病篇里,认为它治的是少阳病。同理,为什么要理解吴茱萸汤就一定是阳明病的方呢!为什么不可以把吴茱萸汤理解为太阴病的方呢?他实际上就是太阴病的方。你不要再去造一个阳明寒证,不要去造这样一个名词。

所以,通过具体的《伤寒论》条文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复杂的局面其实都没有脱离六经的框架,都可以运用六经辨证来指导,用六经来涵盖。如果是理解了这点以后,我们现在临床中遇到的很多复杂的证侯、病机完全都可以用合病、并病来解释。也可以用合病并病的方法来指导临床,那就是合方。那么的话,合病并病的临床意义不是说没有了,而且是更重要了。你一定要是说合病并病这些概念现在已经不常用了,没有什么临床意义了。我的观点恰恰相反,非常有意义。

我们来举个例子。这个是女性患者,62岁,发热一天,体温38.6℃,伴有恶寒无汗,头痛,咽干痛,疲倦甚,欲寐,胃纳欠佳,口干口苦,舌质略红偏暗,苔白,脉沉细稍数。这样的病人怎么用六经来分析?首先,“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有发热伴恶寒绝对是发于阳经,具体而言发于太阳经,正如古人所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这个表证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六经的太阳。所以发热伴恶寒,应该来说病在太阳,而且是无汗伴有头痛,可以定位在太阳表实。但是太阳表实证应该开麻*汤,但是这个病人能开麻*汤吗?麻*汤能治口干口苦、咽干痛及非常疲倦吗?不能治。

麻*汤的病人精神状态很好,尤其是小孩会面部通红,体温可能会39℃以上,但小孩精神、嬉笑及玩耍一如常人,他的精神状态不差。但是这个病人非常疲倦,想睡觉,闭着眼睛昏昏欲睡的感觉,而且脉沉细,麻*汤能治脉沉细吗?都不行。如果按传统理解,这就是太阳病的一个变证,但这个病人没有做过治疗,既没有医院就诊,没有经过误治,怎么会出现太阳变证呢?那太阳变证该用什么方呢?那就找不到指导依据了!用六经辨证找不到理论指导依据,就选不出合适的方了。

太阳病的变证有很多方,我们刚才谈了有干姜附子汤、麻杏石甘汤、五苓散、新加汤等等,到底选哪一个方?没有合适的。但是我们如果用合病并病的理论来指导临床,就会非常明确。病人非常疲倦,而且欲寐,加上脉沉细,说明已经到少阴了。为什么到少阴呢?原文提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种“但欲寐”就是人非常疲倦,昏昏欲睡,想闭着眼睛,不想受干扰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少阴了。进入到少阴又能解太阳表实的应该是什么方?不是麻*汤,而应该是麻*附子细辛汤。

麻*附子细辛汤原文中怎么说的?应该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附子细辛汤主之”。为什么说反发热呢?很多人理解不了这个“反”字,实际上是张仲景区分三阴三阳的一个总则,“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属于阴病,按理说三阴病应该是无热恶寒,但是这个病人有发热,所以张仲景在这里加了一个反发热。反发热的少阴病不是真正的少阴病,实际上是太阳与少阴合病的状态,古人也叫做太少两感,太阳、少阴两感其邪,太阳少阴合病,太阳少阴同时发病的状态。此时用麻*解太阳表邪,用附子扶助正气,振奋少阴的元气,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麻*附子细辛汤。

对于这个病人而言我们单纯用麻*附子细辛汤能解决吗?麻*附子细辛汤能治疗口干口苦吗?能治疗舌质红吗?不能。所以这个时候还要进一步分析下去,患者有口干口苦,咽痛,胃纳欠佳,这就包含了少阳病的状态。这个时候病人的体质非常差,病邪不但能够迅速的越过太阳病的藩篱,而且能迅速的入里,既能入少阴,正气又有一定的抵抗,正邪交争,出现少阳的状态。口苦咽干目眩就符合少阳的特点,具体可用少阳的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的四大主症,这里出现了两个。口苦咽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胃纳欠佳,就是默默不欲饮食的状态。

所以,这个病人我们分析出是太阳、少阴、少阳三经同时发病,是一个合病状态,当然,如果口干明显的话,还可以辨为稍微入阳明,而且脉数也可以说是入阳明的表现之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六经中单纯的某一经发病是很少见的,临床更多见的是诸经都兼夹的复杂疾病。所以我给他处了一个什么方呢?麻*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加石膏,咽痛加桔梗,服药1剂热退,2剂病情全解。这个方在临床上很常用,很多年老体弱的患者和小孩的发烧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通过这个案例,其实我们如果很好的理解了合病并病的概念,在临床上分析处理病人,处方用药就会变得非常简单的自如,更重要的是有效。当经历了几个类似这样的案例后,在临床处理病人就会非常的有自信。所以临床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张仲景当初创立六经最初的意义是什么,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个标准是临床实践。什么样的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临床,指导临床,那么这个理论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有效的理论。(未完待续)

整理:张庆红刘同换许健邹琦邓蕙盈张智洋

校对:刘美方*楠

本文根据欧阳卫权老师年4月香港讲课整理,感谢欧阳卫权经方工作室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

前文链接: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4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5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6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7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8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9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0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1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2

欧阳卫权简介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医院青年名中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委。

师承“国医大师”李振华、禤国维、“古中医流派”李可等著名老中医。学术上主张回归中医传统,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坚持纯中医道路。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擅长疾病:

皮肤病:痤疮、带状疱疹神经痛、荨麻疹、血管炎、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白癜风、扁平疣、激素依赖性皮炎、斑秃、结节性痒疹、丹*、*褐斑、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紫癜、生殖器疱疹、毛发红糠疹等;

常见内科疾病:失眠、慢性鼻炎、慢性胃炎、腹泻、心悸、头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口腔溃疡等。

其他:小儿发热、咳嗽、肺炎、哮喘、厌食、消化不良、夜啼、遗尿等;痹证、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3